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历史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历史新闻

2016年6月17日彭城晚报报道《户部山古建筑群的人文密码》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6/24 12:26:55   点击:

 




文|张瑾 图|雍君 白雪 箫文

  黑格尔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建筑和音乐都把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歌德在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散步时,感到了音乐的旋律;梁思成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倘佯在古老又时尚的户部山古群筑群,细细倾听,每一座久历风雨、用心建造的房子,都是一曲动听的歌儿。

  比例、结构、制式、等级……户部山古民居的房梁、屋脊、石阶、砖雕,无不蕴涵着传统民居营建的民俗密码,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建造者们相信,遵循老规矩盖起来的房子,住进去才会天人合谐、长幼有序、子孙绵延。

  

  道路内圆外方 大院层级分明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之南,古时按其方位称为“南山”。冷兵器时代,这座海拔70米的小山,是近城鹤立鸡群的制高点。西楚霸王项羽南山筑台观戏马之后,历代来此凭吊怀古者络绎不绝,明天启四年(1624)为避水灾,徐州户部分司署从奎山迁至此,遂有“户部山”之名。不久,官宦商家也纷纷在此觅地造屋,至清代,已形成商业贸易与居住为一体的居民群落。

  从航拍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户部山街区平面布局为外方内圆,由马市街、劳动巷、彭城路和解放路组成了外方形,状元街为内圆形。外方内圆之间由户北、户南两巷接通南北,崔家巷接通东西。

  户部山民居坐落在山坡,其总体布局不同于平原地带。此地区街道组织没有采用通常的格网状道路,而是分为环状干道、放射状巷道和巷弄三级。各大院以山顶端的项羽戏马台等堂庙建筑为中心,呈环形阶梯式分布在户部山的周围,且等级分明,级别最高的在高顶,官邸公馆在山腰,城市中产和普通百姓在山脚。因山势所囿,院门朝向也有区别。

  这一街区的金字塔尖,无疑是以戏马台为中心的项王府建筑群。

  下一层级,是财力雄厚、地位显赫的余家大院、崔家大院、李蟠状元府等官邸式民居等。这些大院占据了户部山最理想的位置,沿袭了传统民居的布局手法,院门朝南,房屋左右对称,局部又根据地形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宅院的规模庞大,由多路多进院落组成。根据封建礼制的规定,这类院落的等级制度较高,院落既具有居住功能,又含有社会交往的功能,对房间的要求比一般民居要求多,房屋高大,装饰华丽,还设有祠堂、家庙、客厅、轿房等特殊功能的房间。

  再次是位于户部山的东坡,地理位置稍差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等,院门朝东。这类大院主人是商贾大户,财力雄厚,院落的区位良好,等级制度虽不如官邸式民居,但是相对普通民居,院落房屋高大宽敞,建筑有一定的装饰,除满足居住功能之外,还有满足社会交际功能的客厅、待客厅、花园,院落流线组织也比较丰富。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面南背北、左右对称,然而因山势局限,户部山上院门朝北的大院也为数不少,它们一般位于街巷的路南,如刘家大院、李家大楼、李同茂酱菜园、张记茶叶店等。这类院落虽然大门朝北,但院内房屋的整体布局仍朝南,房屋依次由北向南、由低向高延伸,只是入院先看到的是房屋的后墙,通过房屋旁的便道进入三厢房的院落。宅院的主人多为普通百姓及中等人家,院落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院门朝西的大院,分布于彭城南路的上街,如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等,这类大院大门朝西,院落由西向东延伸,但每进院落仍为南北向的四合院。

  除此之外,作为近代商业中心,户部山街区还有大量的商铺,与居住连成一体形成商铺式民居和生产式民居。

  从明末到民国的几百年间,户部山街区的豪宅大院和普通民居共处其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大院多数遭受破坏,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市政府对户部山街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至今已恢复了崔焘故居、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刘家大院、郑家大院、权谨牌坊等古建筑,依山扩建的环状布行街和文化市场,延续了明清古街的商业繁华。

  

  崔焘故居建筑中的宗法伦理

  户部山现存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由于户主人身份不同,财力不一,虽然同在户部山,差异却极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状元李蟠故居和翰林崔焘故居。崔焘故居为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非遗传承人、徐州古建筑专家孙统义主持修复。从断壁残垣到雕梁画栋,从荒草砖石到亭台楼阁,孙工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背后的风情民俗,他说,因为建筑本身会说话。

  崔焘故居又称崔家大院,在户部山诸大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格最高。据《崔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山东濮州人翰林崔海因不满皇帝昏庸、奸臣严嵩乱政,辞去北直隶(今北京)宛平府尹之职,隐居徐州,结庐南山(今户部山)。这就是崔家大院的起源,比天启年间移置南山的徐州户部分司早60多年。

崔焘故居

2009年春,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左图右一)等专家学者考察崔焘故居上院


市史志学会李鸿民会长(右图中)题词“一座大院 两个时代 百年盛衰 千秋风华”



户部山古民居分布图。翻拍于《户部山民居》



崔焘故居中的彩画


左图为汉画像石中的房屋造型,右图为户部山古民居的房屋构成。翻拍于《户部山民居》


   崔焘故居是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居上扩建的,由下院、上院和客屋院三大部分组成,共300余间,几乎覆盖了户部山的半个西坡。因下院门前有两根旗杆,百姓又将此地称为“崔旗杆”。

  崔族在明清两季共出了9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显赫的地位决定了崔家大院建筑形制的崇高级别为户部山之最:

  “五脊六兽”非富即贵 崔焘故居大客厅属徐州地区仅存的最能代表徐州地域或传统工艺特色的砖木结构厅堂建筑。房顶有最具徐州特色的脊饰造型“五脊六兽”。

  五脊六兽是汉族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统称“五脊六兽”,有祁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

  一般老百姓家的建筑只有两条排山脊,“五脊六兽式”的建筑要么是达官贵人用,要么就是家财万贯的人用。

  按照古建民俗,“家有功名张嘴兽,家无功名闭嘴兽,偏房倒座不安兽,主房堂屋安大兽”。如果按照崔家的社会地位,正脊兽应该是张嘴兽,而崔家大院却用了闭嘴兽。据孙统义先生解释,这正是表现了崔家谦虚谨慎、低调处世的心理。

  “插花云燕”寓意祥瑞 “插花云燕”和“五脊六兽”都是房脊的装饰品,体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比“五脊六兽”高一级的是“插花兽”,即在正脊兽头上安装兰草状铁花。比“插花兽”更高一级的“插花云燕”,即在插兽头上立一根铁制月牙,铁柱最顶端有铁制的飞燕,故名。

  “插花云燕”是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的典型代表,象征着天人合一、积极昂扬、嘉行善良、福寿安康的社会理想。“插花云燕”的营造工艺,早在清初就在徐州地区流行,崔焘故居的后人至今还记得当年屋脊上“插花云燕”的形状。

  崔旗杆、“谢恩坊”彰显功名 崔焘故居内富丽堂皇的垂花门是奉旨兴建的,是整个府内梁架唯一彩绘的建筑。门前矗立着的两个高达二十多米的旗杆,上面悬着大大的“崔”字,背面是皇帝表彰崔氏的诏书,这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谢恩坊建在崔焘故居二过邸大门左前方,门楣上的横匾“谢恩坊”三字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清末徐州籍举人张伯英所题。坊前有块方形石板,俗称“谢恩石”,相传清代有一次皇帝下旨褒奖崔家,崔家曾在此磕头谢恩。谢恩坊的门楣上镶有雕刻精致的一对门簪,为万卷书样式,象征着崔家书香门第。

  与上院其他房屋台阶为单数不同的是,谢恩坊每边是二级踏步,寓意喜事成双,双面是四步台阶,称为事事如意,加上中心两块铺地石,意为六六大顺。

  

  状元府建筑渗透着儒道互补的思想

  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李蟠状元府是户部山民居群中两处规模最大的宅地之一(另一处是崔焘故居)。李蟠状元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背依戏马台,占据户部山山势平缓的大半个南坡,原有前后左右四进三路院落,房屋400余间。状元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目前还剩30余间建筑,其修复工程已列入日程。

  在儒家伦理中,礼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与崔焘故居等级相仿,状元府里主要建筑上也是“五脊六兽”和“插花云燕”,蔚为壮观。府内的静庐、藏书楼、筠香书屋书卷气浓郁。

  状元府建筑渗透着儒道互补的思想。中院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上,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西院的祠堂体现了儒家对传统宗法血缘关系的尊重。中路院三四过邸位于主房以东,也就是内院的东南方向(吉位)。另外,为求文运昌盛,学屋院和筠香书屋也都布置在东南方向,而粮仓、马厩等次要建筑则布置在西南方向。后院开辟的休闲花园,闹中取静,视野开阔,则反映了道家的山水情怀。


户部山古建筑上的脊兽、瓦件等构件。图片提供|正源古建研究所


余、翟、郑三家大院延续的衙署印迹

  明天启四年(1624)的一场水灾,奎山脚的户部分司署被迫迁于地势高亢的南山,也即“户部山”。至清康熙17年(1678),废徐州户部分司署,改为徐州河营守备署,8年后该衙门从户部山迁位城东门外黄河岸边。原衙署的房子经历了多次转手和改建,徐州古建筑学家徐建国先生分析,余、翟、郑三家大院总体是明、清“户部衙署”延续下来的古建筑。

  余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南麓,曾为户部分司旧址,是户部山古街区最早修复的建筑群。现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路院落组成。

  余姓先人在清雍正年间从祖籍安徽歙县来徐经商,乾隆中叶家业渐盛,购置了在户部山有“尚半山”(意即家产覆盖半个户部山)的宅产,并不断扩购,清末民初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现在的余家大院。

  余家大院中路院落为中轴左右全对称平面布局,严谨有序,宽敞气派。附属院落功能使用明显,东、西路院落总体平面布局结构严整。东路后院原为署衙过往官员留宿接待的寅宾馆,西路后院为司署官的内宅,前院为书办典吏办公用房。有的房屋尚留有“悬山顶”屋面等官式建筑的遗迹,这是明清盛时民居建筑所不允许使用的。

  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有房屋40余间。翟家古居山西,明朝末年迁徐,清中期成为富户,购得此处原王姓大院后,又依地形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改造。

  徐建国老师说,从翟家大院的建筑平面布局看,此处与余家大院早年应属一完整体系建筑群,虽对原有建筑作了改造,但仍能看出原旧有建筑组群的整体布局。

  郑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一门两院,庭院深深。郑家清初迁徐州,同治年间移住户部山。两院的左右厢房面阔均作三间,建于高台基上,设垂带式踏步,主院落房屋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建筑规制严谨,都为官式建筑样式。

  

  鸳鸯楼,户部山古民居的神来之笔

  鸳鸯楼是户部山古民居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类房屋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又要形成多进四合院所带来的困难,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下各开一门,门向相反,通往不同高度的地面。东西向的房屋,西阴东阳;南北向的房屋,北阴南阳。因阴阳与鸳鸯谐音,故叫鸳鸯楼。

  孙统义先生说,“不单‘鸳鸯’与‘阴阳’谐音,在文化的深层涵义上,这两者亦水乳交融相辉相应。该楼既是匠心独运的设计,又是因地制宜的杰作;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又是妙手偶得的神品。”

  鸳鸯楼在户部山古民居中原有三例,一例在老盐店中部,已毁;第二例在翟家大院,大修后改变了原貌;最后一例就是崔家上院现存的这座。

  “崔焘故居上院鸳鸯楼上下两层,利用山坡的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地面。鸳鸯楼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水淹徐州,当时户部山寸土寸金,地价昂贵,竞争激烈,买一处宅基地非常不易,所以整个户部山民居建筑因地域限制而使房屋相对较小,设计者煞费心机。鸳鸯楼的设计解决了多进四合院地坪落差大所造成的两院过渡困难,还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鸳鸯楼的设计是神来之笔,它的出现顺乎自然,符合这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要求。”

  趋吉避凶、南北兼容的徐地建筑典范

  在户部山民居中,建造者常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来企盼吉庆祥瑞,趋吉避凶。

  如在民居装饰中常用石榴、牡丹、梅花、桃子、狮子、如意、古钱币、八仙、蝙蝠、莲花等纹样,以表达喜庆、吉祥的意念。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