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历史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历史新闻

2016年6月24日彭城晚报征文《我家住在户部山》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6/28 12:08:59   点击:




文|王永平 图|白雪

  光阴荏苒,眨眼之间户部山拆迁已经16年了,我还清楚记得当年的拆迁大会是在徐州市老体育馆召开的,那天是1999年3月22日。拆迁工作还是顺利的,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户部山的居民就陆续地搬迁了,离开了他们久居的家园。

  搬家的那天我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看着自己亲手盖起的红瓦房,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锅屋,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16年来,每当我乘坐公交车路过户部山时会不由自主地向曾经住过的地方张望,每当闲暇之时,我爱独自一人登临戏马台,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回忆起户部山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家从我外祖父起就居住在户部山,我的母亲1918年9月13日在户部山诞生,连同我的子女算起来已经是四代人了。

  从解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徐州就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我是听着这首民谣长大的。明代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口,再次淹没徐州城。当时的徐州府的漕运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衙门迁到徐州城外的南山,从那时起南山改称为户部山。为了避开水患,当时徐州的一些官宦商贾不惜重金争相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从明末到民国初年几百年间户部山的高墙大院相继建成,民居鳞次栉比,富豪云集,人们将排在前八位的富豪称之为八大家。

  在那个年代每当同学、同事、朋友问我家住何处时,只要说出“户部山”三个字,他们便会拿这首民谣说事,让我沾了不少有钱人的光。户部山不光是八大家,还住着许多平民百姓,还有的是逃荒要饭来到山上,搭个窝棚就住下了。

  我家的经济状况和富豪没有可比性,论说我的祖父、外祖父双方家庭过的还算殷实。上世纪40年代初我的外祖父夏伯度先生任户部山小学校的校长,当年学校二部的校舍就坐落在戏马台,两排青砖黛瓦的教室,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那里上课。

  一直到我父母亲那一代人,我家在户部山上上无片瓦,下无一席之地。除了户南巷,其它三个巷的孟家大院、胡家大院、黄家大院我家都曾租住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倾尽多年的积蓄,耗尽心血,费尽周折在户东巷16号盖起了两间砖混结构的红瓦房。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年户部山的八大家能建成这样气势恢宏的高墙大院没有雄厚的财力作支撑,没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谈何容易!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户部山的东、西、北三个巷口的临街处那时还能看到高大的、破旧的大门框。听我外祖父讲:从前户部山午夜后是要关门的,有巡夜的更夫,他们敲着梆子,吆喝着:关好门户,小心火烛,严防盗贼。

  童年时代小伙伴最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藏,山上的几家大院是我们活动地点的首选,庭院深深,走进大院好像进入了迷宫,但是小伙伴们对这几个大院路径熟得很,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这个大院爬到另一个大院,每次玩得都是满头大汗,浑身脏兮兮的,最后我们会跑到戏马台的蝴蝶亭胜利会师。

  蝴蝶亭现在称之为风云阁,户部山的居民都叫它蝴蝶亭,它是戏马台的标志性建筑,文革期间戏马台荒草丛生,碑刻被砸,惨不忍睹,唯独蝴蝶亭躲过了这场浩劫。历史文物不可再生,很难复制,徐州的奎山塔毁于文革,那是令人惋惜的。

  那个年代不仅物质生活贫乏,而且文化生活也是极度匮乏。没有谁研究过两汉文化,探讨过戏马台的兴衰,提起过户部山的由来。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户部山北面的那条街叫马市街,现在依然还叫马市街。早年那里是骡马交易的场所,故称马市街。那条街的最东头是有名的饣它汤锅,当年人们能喝上一碗饣它汤,吃2两猪肉煎包那是口福不浅啊!现在此汤已列入中华名小吃,享誉中外。

  户部山的山西面原来是彭城路,剪子股,当年户部山的居民叫上街。也就是现在的步行街以及向南的延长段;户部山的山东面原先那条街叫三民街,也就是现在解放南路与项王东路形成“T”字路口的那一段。

  想当年上街和下街热闹非凡,商号,店铺,粮行沿街林立,经营着南北干货,五金杂品,布庄鞋帽,日用百货,户部山的居民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从上街和下街采买的。

  户部山的东西北三条老街已经不复存在了,面貌焕然一新,只有户部山南巷变化不大,保留着一部分旧房舍。

  解放前这里是老盐店,为官府经营,规模宏大。听我外祖父讲:老盐店曾经发生过火灾,库房里的大麻袋装的大盐着火后发出劈里啪啦的爆炸声,震得山响。后来人们经常借用“盐店失火大烧包”这句歇后语,教训不会勤俭过日子的子女。

  解放前,户部山的居民多是买水吃,那时我家住在户东巷,当年送水的是一位黑瘦黑瘦的老翁,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上身穿着一件黑马夹,挑着一副圆形的大木桶,在我的记忆中他一年四季好像都是这身行头,他从莲花井(现在莲花小区北门向东约50米的地方)挑一担水送到用户家收三、五分的脚力钱。后来,我家又到武定门(现在项王路的最东头)的李家自来水站买水吃。上世纪70年代户部山的东西南北中各安装了一个公用自来水管,解决了户部山居民的饮用水问题。

  早年,户部山的路以及台阶都是用青石块或青石板铺成的,经过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表面像鹅卵石一样,油滑光亮。夏季暴雨来临,流水湍急,顺着山坡,台阶流淌,形成无数个小小的瀑布;严冬只要山路一结冰,路面比滑冰场还要滑,稍不留神就会摔个大斤斗。

  上世纪70年代山路得到彻底修整,全部铺上了水泥路,解决了户部山居民行路难的大问题。

  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户部山,戏马台从历史的尘封中走来,经过修缮、开发仍然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戏马台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限丰厚,是徐州旅游资源中又一闪光的亮点。户部山的明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正在加以修复。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已经列为民俗博物馆。

  今日的户部山,戏马台喜逢盛世华年,正以它独有的风韵美、典雅美、古朴美迎接着中外宾客。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3952205023

  邮箱:pcwbzj@163.com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