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历史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历史新闻

2016年7月15日彭城晚报报道《户部山大院往事之余家大院: 官署故址的百姓生活》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7/22 9:06:35   点击:





 

(八)

  “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

  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经济、艺术、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体。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1986年徐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中必须有一个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群和商街。户部山明清建筑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徐州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王牌。

  2016年初,户部山五大院(刘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打破分院格局,实现五大院连通开放。


余家大院积善堂



余霆捐赠家具展室


 文|李世明 庄云霞 图|李世明

  老屋,先人们修建,后生们居住。有人说,我们是老屋的孩子。有人说,老屋也上了年纪。有人说,老屋装满了乡愁。

    徐州户部山民居从明末算起,也有近600年历史,是多少代人起居的老屋。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崔旗杆、刘家园、权家牌坊……这里的先人们故去了,后生们迁出了,只留下那一楹楹老屋,那一垣一石,一阶一庭,一亭一木,浸透了昔日的跌宕风雨,诉说着绵绵的苦乐岁月……

   余家大院,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规模比较齐整,它是徐州户部山明清古民居五院连通的第一个大院,是户部山东部唯一坐北朝南的院落,也是户部山得名的院落。

  徐州市民俗博物馆庄云霞同志回忆说,前两年的一天,一位来自台湾的男同胞到余家大院参观,进门就伏在地上跪拜叩首,一直跪拜到正房。一询问,方知他是余家的后裔,来此跪拜是表达一种回祖居祭先祖的眷顾心情,是对多年驰念的报答。

  

  从户部分司到余家大院

  余家在清初作为安徽歙县茶业商人来到徐州,开铺经营茶叶。清初康乾之际,徐州社会稳定,商业逐步繁荣,余家适逢其时,凭借经营有方,诚信待客,家境逐渐殷富。余家的茶叶店原在徐州北关,逐渐向徐州南关发展,居住地也随之南迁户部山一带,后来从户部山衰落的巨富“尚半山”手中购了一个大院,即今日的徐州市民俗馆所在的余家大院。

  说起这个余家大院的中院,可不是一般的民宅,它原来是明代徐州户部分司的官府公署。户部,类似今天的财政部、交通部,掌管国家田地、户籍、赋税等一切财政事宜。明代徐州位于黄河岸边,又设置国家四大粮仓之一的广运仓。此际的黄河已经是作为大运河的漕运之道,徐州也即成为南京与北京之间大运河的重要中枢,大运河来往公私商船只频繁,为了收税,在徐州设立户部分司,位于奎山脚下,“分司驻此榷商税”,来往货船在此榷税,官员高至三品。明代天启四年(1624),黄河在奎山决口,驻在奎山的户部分司迁移到徐州南关,不久又迁移到徐州高耸的南山,在南坡依山而建户部分司公署,南山由此也改称为户部山。清中期户部分司迁走,公署为富户尚家购置成为民宅。

  余家选定这所院落,是有原因和眼力的。据资料,余家购置是在乾隆中叶,那么,距离明末仅一百余年,且有尚家居住,房屋院落大多是完好,这所其一;其二,这院落是“官房”,建筑质量应是上乘;其三,这所院落地势好、风水好,向阳,在南坡的高阜上,后邻项羽戏马台。正门前,视野好,苍茫云龙、巍峨泰岳,举目可得;门前是开阔的坡地,可开辟园圃。余家、翟家的人都说过门前曾经是如荫的花园。余家第十二代传人余宗城先生说,现在的余家大院,包括东中西三个院落,是先有中院,再有东院、西院,那是经过两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不懈积蓄陆续添置的。

  

  京庄茶号与徐州余家茶行

  在第二进院子堂屋里,悬挂着余家族谱图表,这是根据余家第十二代传人余宗藩先生经过多年时间、耗费多年心血整理的族谱绘制而成。

  余家祖籍安徽歙县,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墨、徽商、徽茶、徽菜的主要发源地。余家在山里世代为茶农,后来做茶商。清康熙末年,歙县有一条徽茶北运京城的发展路线,即京庄茶号,该茶号生意兴隆,余家始祖沿着“京庄茶”的发展路线,来到徐州开设茶行。我们通过地图,可以看到徽州到徐州,一南一北,路途遥远,那时尚无铁路,只有驿道。目前没有资料告诉我们余家是怎样跋涉北上,是走过怎样的水路、陆路的路线,抑或经过铜陵、江宁、合肥、蚌埠、宿州到达徐州。据余宗藩先生说,余家来到徐州落户徐州,是在康熙末年,那么,此际徐州北关黄河岸还没有“五省通衢”的牌楼,然而,余家就看中了徐州这座古城,于此作为京庄茶发展的基地,此举给徐州的茶行带来生气,这在徐州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余家始祖的墓地是在徐州云龙山东麓高地上,抑或就在张氏佳城附近。余家后人到第十代人,还见到这块墓地,还有一块墓碑。

  余家第二代传人是兄弟两人,长子名讳失传,后来改行做南北货食品店,店号“余福泰”,迁居到下街(解放路)。次子余元昌,继承父业仍然做茶商。卒后墓地在泰山北的张家瓦房。余家第四代次子余焕文,是迁居户部山的始祖。自兹余家转入从文,第五代余泗滨考取秀才,第六代长子余锡龄字梦九,笃孝嗜学,后为恩贡,选授江浦县儒学教谕;次子余鹤龄字云客,中武举,后迁入徐州南高家营村。余朋是余俪生次子,为第八代传人,继承父业攻研医术,开设“积善堂”药店,坐堂行医,悬壶济世,常常免费为社邻街坊治病,把“积善堂”定为余家的堂号。今日在余家大院中院的堂屋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悬挂着“积善堂”镏金大字的匾额。到清末民初,余家五大家分支形成。

  余家后人捐赠家具

  现在,余家大院里的东屋,悬挂着“余家后人捐赠的家具”,记述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是余家大院第三进院子,堂屋是主房,长条案摆放花瓶、插瓶表示平平安安;古钟和镜子象征终身平静。这是大老太爷以及长子余宗藩的居室。东厢房曾经是户部山余氏第11代后人余霆和许莹夫妇的居室。余霆先生回忆说,“这东厢房的北间屋以前是太老奶奶住的,我和许莹结婚后就住在南间。”

  他们使用的家具都是中国古典式家具,料好、雕工好、式样好。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家具依然完好。1999年他们搬出了这所房子,有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余霆说:“给我再多钱,我都不卖。这些家具都是优秀文化的传承,我要把它捐给徐州民俗博物馆。”

  庄云霞馆长回忆说,“余霆夫妇的这些家具,都是家庭正在使用的,在捐赠搬家当天,他们在一件一件物品的仔细收拾清理,搬动时有的抽屉的东西还没有拾净,就留存在原地方。余家人跟随搬运汽车来到博物馆,仿佛在送走亲人一样。来到余家故居,他们一件一件指示着摆放在原有的位置。余家无偿捐献的崇高品德,令我们深深敬佩。”

  捐赠的十多件祖传的老式家具,北间是摆放整面描金镂花架子床一个,上面有清末徐州著名画家王琴舫画的水墨花卉画。两个床头柜,一个双门站柜。那副描金镂花架子床就是太老奶奶以前的陪嫁床。南间是余霆夫妇当年使用的雕花架子床,床板、托架扣上雕刻着精美的“将军探家,状元回门”场景。在博物馆解说词里这样介绍说:“这十几件家具做工考究、精美细致,是家槐木料做成,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东厢房摆设了这些家具,不但复原了当年余家生活的真实历史场景,再现了户部山商贾富贵人家的生活品位、家具工艺,而且向人们展示了徐州的民居民俗、审美价值和理想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我们能够从这些家具风格、居室组合中,解读出一个家族的整体生活方式,解读出他们的伦理礼制、子息绵延和经济基础,这间东厢房的如此处理,即提升了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也彰显了余家大院作为徐州明清古民居的文化价值。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