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徐州老故事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徐州老故事

汉代徐州的琴瑟余音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7/1/7 14:45:42   点击: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汉代人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汉代的音乐形式更多地与百戏、舞蹈、杂技等融为一体,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表演场面越来越宏大。因此,乐器的使用、乐队的编制等方面都较汉以前各个朝代有巨大的进步。而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展现的是汉代徐州器乐方面的汉代陶俑、汉画像石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艺术形式,它应是汉代音乐艺术的缩影。

    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公元前195年,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在镇压了异姓王黔部的叛乱后,路过家乡沛郡(今徐州沛县),宴会上面对父老乡亲抚今追昔,感怀于天下既定,霸业已成,不禁心潮澎湃,于是亲自击筑,创作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高层统治阶级的倡导,是汉代音乐文化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汉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有作歌抒怀、赋诗讴歌的风气,是当时人们表达各种感情方式的重要艺术形式。

     在汉代,成为民间歌唱的主流音乐形式的是相和歌。《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最初产生于民间一些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的形式。相和指的是在丝竹弦管的伴奏下,演唱者手持一种叫的古老乐器,一边击节打拍子一边歌唱,就形成了汉代歌唱艺术最主要的形式。我们在徐州汉画像石和陶俑中还是能够从画面众多人物的姿态中看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表演形式以及汉代乐器艺术繁荣的情景。

    管弦乐器更多地代替钟磬乐

    随着汉初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使汉代乐器的数量、质量、品类和新乐器的研制,以及乐队的形制、结构、类型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突破与发展。汉代乐器的发展已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地代替了以钜为美钟磬乐。汉代器乐的表现形式为:独奏、合奏与伴奏。

    汉代器乐的合奏与伴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间音乐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陶俑和汉画像石中,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大都离不开器乐的演奏与伴奏,尤其伴奏是乐舞以及杂技百戏表演所必备的。伴奏乐队多以丝竹乐器为主,其规模及人数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异。在歌、舞、百戏共同构成的宏大场面中,器乐演奏为更好的表现乐舞百戏,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陶俑和汉画像石中主要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笙、笛等;弦乐器,如琴、瑟、箜篌等;打击乐器,如建鼓、鼗鼓、筑、节等。

    “建鼓常见于隆重的仪式

    鼓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乐器。古人重音乐,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制作乐器,有所谓八音者。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青铜)为钟,石为磬,琴瑟为丝,萧管为竹,生芋为匏,埙为土(陶),鼓为革(以革),拀敔为木。其中鼓声最大,有很强的震撼力,传说黄帝时杀(似牛一足的怪兽),以其皮做马了鼓,以当雷霆,声闻五百里。

    “建鼓是鼓中的大鼓,在汉画像石中常见于隆重的仪式场面,可以单独表演。其形式是以大鼓空径为方孔,贯柱其中而树之,柱上饰以华盖,顶饰金鸾,柱下有四足饰以猛盖。高承《事物纪原》说:楹为之柱,楹先锋霉素植之,……谓之楹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商所作也。又栖翔鹭于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取其声扬而远闻,或曰鹭鼓精,越王句践大鼓于雷门以厌吴。

    乐舞百戏,也就是音乐、舞蹈、杂技,是汉代社会的主要娱乐形式,而三者又是联系在一起,在艺术上是分不开的。各种杂技,各种舞蹈都需要有音乐伴奏。《宋书·乐志》说:民之生,莫有知其始也。含灵抱智,以生天地之间,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夫歌者,固乐之始也。咏歌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则舞又歌之次也。咏歌舞蹈,所以宣其喜而无节,则流淫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故能移风易俗 ,平心正体焉。这正说明了三者的联系,本文所选的汉画像石图像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图一是铜山区汉王乡东村出土的建鼓乐舞图,这是以沿建鼓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演出,不仅有乐队,还有其他表演,两个击鼓者的舞姿非常健美,并且呼应的很好,另有多人是在吹奏乐器、表演杂技,人物造型非常简练,表现出一种动态之美。

    图二是沛县古泗水出土的六博乐舞图,上格是为客人准备的乐舞,一人长袖起舞,甩展长袖,轻盈而舞, 一人倒立于台上,舞姿飘逸优美,并有两人伴奏。

    图三是铜山区汉王乡沿村出土的乐舞图。客厅的中心在表演建鼓舞,有琴瑟排箫等伴奏。还有杂技等演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场面。

    图四江苏徐州市郊寒山出土的邀看比武图,如图三格有二人执戟比武,一格是为比武邀请客人,二格是四位客人同行前来,四格是揖手告别。情节并不复杂,但将事情表达得很清楚。似乎为我国最早的连环画。

    图五为铜山区十里铺出土的习武图,古人重文尚武,以武功作为强身自卫的手段,在民间形成传统,武术虽然不是百戏 ,与杂技不同,但两者的基本功是相似的,练习的方法也大同小异,实际上,武术表演也是一种健美的体现。如图,左面持戟者与对面赤膊者正在交手,右面的人正在向师傅行礼,师傅坐在榻上,举刀训话。

    结束语

    如果没有这些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汉画像石和陶俑,我们今天也许领略不到汉代繁荣的民间音乐文化;如果没有这些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和陶俑,我们也许很难直观地了解汉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这些珍贵的、体现我们祖先聪明才智的汉画像石和陶俑,那些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也会离我们远去。因此绚烂多姿的汉画像石和陶俑,是古人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艺术遗产,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