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徐州老故事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徐州老故事

云西山庄与云龙书院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8/19 15:31:12   点击:







 文|徐建国 图|箫文

  徐州的书院初创于明代嘉靖年间,终结于光绪廿九年。书院属民间教育机构,以学术传播为主,“科举”次之。创建于清代鼎盛时期的云龙书院(因凿有“白鹿洞”,又称白鹿洞书院),建筑规模宏大,师生“学博而行修”,“士庶咸颂”,虽是地方官员所倡办,但又与府学宫迥然不同,在明清书院中屹立群鹤,成为徐州古代书院的代表,区域性学术中心。

  清初入主中原,深怕书院成为“广聚生徒,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场所,对书院实施抑制政策。然而朝野上下兴复书院的呼声不绝,雍正十一年(l733)“命各省设立书院”,允许各府州县和民间创设书院。自此,清代书院的地位得以由朝廷“正式确认”。此后书院多“依山林”、“择胜地”而设。书院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设置布局则“自由”得多,不受学宫、庙学建筑规定形制的约束。

  《同治·徐州府志》记载:“云龙书院,在府城南云龙山。康熙六十年(1721)淮徐同知孙国瑜,于其地置义学。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李根云改建书院”。

  徐州府城南云龙山西麓黄茅冈的云龙书院创建之初,借用原老旧的民居别墅“云西山庄”。这里的“借宅为院”,究竟是借的哪家宅院?据权少泉、董玉岭《闲话徐大院》记载:新仼知州李根云改建书院时,徐鼎把“始居于城南云龙山西黄茅冈,筑有别墅名‘云西山庄’”,统归于云龙书院名下。又“助资300金(合白银2400两)”,用于创建云龙书院。

  徐州徐族存有民国十年(1921)徐氏家谱,据家谱记载,彭城徐氏,“丁丑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迁徙徐州,落脚在云龙山西黄茅冈,家谱称“一世”。洪德公有四子,长房景明、二房景先、三房景隆和四房景新(长子景明去世于洪德公之前,“家事付吾六世祖兄弟”,故洪德公仍命为“三房”,为“二世”。景新是徐鼎的直系曾祖父,家谱记为“景新祖派”。

  徐鼎(1684-1743)字伯成,号中实。谥方伯。寄籍河南遂平,县廪生。康熙癸巳年(1713)恩科进士,殿试二甲廿九名。初留京翰林院,授内阁中书。历任礼部祠祭员外郎、贵州道监察御使、浙江道稽察、杭嘉湖道、兵部太仆寺卿等职,九迁至湖北布政司使、摄湖北巡抚(注:从二品)。县志记其,一生俭静有清操,每莅一官,心著实证。革科场内外弊窦,得人称极盛的赞许。七次荣恩赐与御书、宝砚及参貂衣服和缎匹等象征官阶舆服身份的物品。1735年捐出黄茅冈“云西山庄”老宅,又资助300金,用以开办徐州府“云龙书院”。  

  据清光绪卅年(1904)刊本的《铜山县乡土志·图式十二》,1903年朝廷“废书院”后,改称徐州中学堂的“云龙书院”,占地面积削减近多半。仅剩下乾隆年间的后院部分,其主要建筑讲堂、文昌楼、宜福堂等保持原状,只是破旧了许多。讲堂前东西路以北砌简陋围墙,围墙上留有极简单的连墙垣门洞,门洞上方镶着原乾隆年间书刻的“云龙书院”石匾。

  1997年春天,原书院的石栏板、可廊一带修建登山廊景观建筑。在“石床”北地表下0.4米发现精心掩埋于此处的云龙书院门头石匾,青石质料,长1.94米,宽0.54米,高0.2米,上正楷阴文刻书“云龙书院”四字,字高45厘米,宽38厘米,有“乾隆元年(1736)春正月上浣吉旦”;“徐州知府李根云,铜山知县叶存仁,府学教授王香奇,县学教谕江起云”等。石匾验证了“雍正十三年,新任知府李根云改建书院”,次年农历正月上旬正式落成,还印证了《铜山县乡土志·图式十二》的记载,光绪末期,书院大门已移至“石床”北附近。后书院撤销,匾额为有识之士就近埋于土中掩藏。此匾额的发现成为云龙书院存世一百多年留下的重要实证之物。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